当前位置: 首页
>环保动态 >环保动态
 
生物多样性 | 德清:完善湿地生态修复治理体系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地
时间: 2024-06-27   来源:1


近年来,德清县以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总抓手,以朱鹮繁育保护为突破口,以多元共建参与为关键点,联动打好环境综合提升、湿地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完善等组合拳,探索出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共促双赢的新路子。下渚湖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修复湿地生态环境 实现南方朱鹮种群重建》入选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一、不断推动湿地环境综合提升

一是规划引领严保护。先后编制《下渚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明确湿地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5大区块,实施分类、分项、分级保护。先后对规划红线范围内农业养殖全部清退,共清退陆域500亩养殖场,对105户农户实行整体拆迁。

二是严控源头抓治理。在全国率先实施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对全县13万渔业养殖面积进行集中整治,渔业养殖环境得到突破性改善。实施下渚湖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下渚湖周围大小39条河道,采取水系沟通、清淤疏浚、生态护岸、闸坝修缮及景观节点改造等方式,近年来共治理河道42.8公里,清淤疏浚71万立方米,生态护岸22.8公里。

三是数字赋能强监管。发挥德清地信信息产业优势,依托数字乡村一张图管理模式,打通视频监测、五水共治、环境整治等数据接口,实时动态掌握环湖水文、水质指标变化情况。

二、聚焦重点领域探索拓宽湿地生态修复路径

一是构筑“种群重建”最优繁育网。针对朱鹮种群基数小、成活率低等问题,强化校地合作,深化自主研究,全面提升繁育攻关和养殖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朱鹮智慧化管理系统等6个国家级专利,探索制定“朱鹮人工种群构建及野化训练技术规程”省级标准。朱鹮种群数量从2008年引进时的10只增加到761只,目前下渚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

二是建立“水下森林”生态修复链。在全国首创湖泊湿地“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模式,在湿地构建由沉水植物、微生物、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鱼虾类为食物链结构的水生态平衡系统,目前累计建成“水下森林”超15万平方米,湿地水质和能见度有效提升,主要水体水质稳定在Ⅱ-Ⅲ类。

三是稳固“珍稀植被”湿地朋友圈。建设生态廊道,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制定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强化水杉、银杏、金钱松等珍稀物种拯救保护。目前,下渚湖有维管束植物126科354属535种,铁苏、野生大豆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Ⅱ级10种。脊椎动物24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Ⅱ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红色名录动物119种。

三、聚焦多元共赢持续完善保护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引入生态绿币推动全民共护。全国首创“生态绿币”机制,建立“生态绿币基金库”,民众通过“公众护水平台”抢单巡河、参与“农村环境卫生全域整治”等方式可获取绿币,引导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目前已募集“生态绿币”基金超400万元,惠及农户8500余家。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生态惠民。深入挖掘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朱鹮的独特优势,孵化培育“水精灵”青虾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集旅游观光、野生动植物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2023年,下渚湖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旅游等服务业总收入14.7亿元、增长27.1%。

三是创新绿色金融助力“两山”转化。探索构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制定《生态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技术规范》,以GEP评估结果挂钩绿色金融产品,全国首创“生多保护GEP绿色贷”,全县绿色贷款余额达50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