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64440/2024-00233 | 成文日期: | 2024-11-2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湖环提函〔2024〕19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 |
张海燕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生活噪声污染治理 打造宁静和谐社会环境的建议》,已转我局办理,对您提出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随着新《噪声法》颁布实施,以及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生态环境厅17部门印发的《浙江省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法规文件相继出台,我市坚决推进噪声防治工作,细化压实各方责任,进一步健全噪声污染防治体系,人民群众宁静生活获得感逐步提升。
一是持续提升声环境管理能力。全市声功能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持续健全,编制《湖州市中心城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调整方案》,完成中心城区15个声环境自动监测点位调整,系统实施点位优化布局,确定1类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点位2个、2类区5个、3类区6个、4类区3个,德清县率先建设完成9套噪声自动监测设备,亚运期间24小时开展护航监测,确保亚运场馆声环境良好。全面完成部、省2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评估自查工作,为接下来启动声环境功能区划重新划定,扩大完善并细化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等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二是层层聚焦问题化解。联合纪检、公安、信访、交通等11个部门在市级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商定一致噪声工作职责34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发挥发动机作用,以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为导向,以分类治理、逐一交办、重点督办、整治销号为工作原则,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噪声扰民”问题。结合污染防治攻坚例会机制高位部署推进,压实部门、街镇基层处置单元职责,清单化认领问题,处置完结一律由主要负责人签章销号,确保问题销号质量。截止目前,市级噪声专班下发交办群众疑难投诉10期共计56件,其中省级交办问题共8件(标星重点件1件,一般件7件,省级重点督办件1件),处置整改率100%,销号闭环率100%。
三是全面拧紧部门合力。推进污染防治协同联动机制,会同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营造联动联治的高压态势,坚持源头治理,对噪声污染频发、高发的区域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早预防。公安部门发挥生态联勤机制优势,结合“城警一体”快速处置响应,会同社区志愿者、物业人员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执法与普法相结合,加大巡查劝导、测管联动、检查督查等工作力度。针对机动车炸街扰民问题开展全域严管,统一行动104次,下发整改通知205份,查处非法改装炸街车545辆,处罚78万余元;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开展“利剑”3号工业噪声污染专项执法行动,结合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加大工业噪声巡检监察频次,检查企业1618家次,出动执法人员4127人次,下发整改通知43份,立案查处11起,处罚26.5万元;交通部门对104国道长兴李家巷至施家桥段安装隔声设施,减轻周边63户居民交通噪声影响;住建部门采取企业自查、区县检查、市级督查的形式,对建筑施工领域噪音防治工作进行专项检查,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检查项目2304个次,发现及整改问题48个,签发整改通知单25份。并对市区在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全面专项督查,下发停工整改督办通知单6份。整治以来,工业噪声投诉举报量同比下降20.1%;全市涉飙车炸街民意诉求、警情环比下降45.5%、21.2%。各部门以实在地行动换取工作实效,以务实落地措施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品质。
四是扫清补强监管盲区。互延执法边界1公里,与苏州吴江建立跨区域联防执法区,签订《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备忘录》,有效破解我市三省交汇,尤其与江苏交界区域小微企业和加工作坊易发跨界污染问题。联合处置跨区域噪声问题2起,处罚2.8万元;跨区域追击噪声虚假监测问题,营造造假必纠态势。德清分局联合嘉兴,侦破跨区域第三方噪声监测弄虚作假案件被纳入省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
二、下一步计划
当前,声环境污染还未能够像水、气、土、废开展系统性治理,总体来看,噪声防治工作基础依然薄弱,人员力量、仪器设备、执法衔接还不完善,尤其社会生活噪声问题涉及部门多、处置流程复杂、跨部门执法不顺畅等问题均严重影响噪声治理效果。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明确一批职责分工,夯实权责主体。对新《噪声法》中13项需市、县政府指定职责的条款,牵头制定分工建议,目前已完成2轮部门意见征求,形成送审稿递交市政府,力争尽快发布。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不断健全,细化完善环境噪声污染各部门职责,逐步顺畅执法处置流程,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二是创建一批宁静小区,打造治理典型。全面推进我市宁静小区创建,年底前,全市完成20个宁静小区建设,其中南太湖新区2个、吴兴区、南浔区各3个、德清、长兴、安吉各4个。以宁静小区创建为切口,以点带面,增强社会面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共同维护生活环境和谐安宁,自觉减少噪声排放。
三是解决一批扰民问题,强化联合处置。设立专项治理噪声投诉专线,以群众反复投诉、问题突出的噪声信访投诉件为重点,按照“属地源头处置、部门督管指导、条块结合化解、逐一整改销号”为原则,充分运用多部门噪声污染协调机制和工作专班推进优势,持续推动解决一批困扰群众的噪声污染实际问题,不断把群众“需求清单”转化成“满意清单”。
四是补强一批管理能力,健全监测体系。启动我市声环境功能区重新划定工作,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等新噪声法细化要求进行完善明确,对建成区扩大后需覆盖区域进行补充划定。持续健全全市声功能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按时序推进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布局,2024年计划完成市本级15个自动监测站点建设,2025年实现全市县覆盖。
衷心感谢你们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并希望今后一如既往继续得到你们的关心和支持!